转自 铁锤微观
大家好,我是铁锤。这段时间没有更新,实在抱歉,我没有一句解释,很多人就往最坏的情况想:铁锤是不是被关小黑屋了,是不是没了……其实我只是被家中琐事耽搁,单纯脱不开身。
言归正传。
统计局7月份70城房价表出炉了,二手房价格环比持平的有北京和昆明(2个),上涨的只有上海1个,下跌的有67个,6月份下跌的有66个,5月份70城全面下跌。
另1-7月份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.2%,7月末,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增长14.5%;7月份百城二手房价格环比继续下跌0.74%。
一句话总结,除北京、上海有止跌企稳的迹象外,全国楼市仍然跌跌不休,新房库存继续积压,房地销量堪忧。
诸如此类的数据,我每月都会贴出来,结果大同小异,全是向下走,数据恶化的结果是不断摧毁大家的消费信心,因为在中国,全民的财产几乎全部集中在房子上,家庭财富随着房价下跌不断蒸发,连债务都被反衬得更大了,哪还有能力去消费呢?
所以我们看到,现在大家对待房子态度和前几年截然不同:前几年全社会都弥漫着对房价的崇拜,现在劝人买房会被归类为丧尽天良。
关于楼市,我已经苦口婆心说过很多次了,短时间内不可能把房价拉起来,现在在做的就是让房价的跌速放缓,同时不停出台政策刺激成交,因为只有换手率上去了,钱才能流动起来,才能惠及各行各业,才能发挥房地产内需之母的扛鼎作用。
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了,那边房价继续跌跌不休,这边物价却迎来上涨了,这也是近期被热议和吐槽最多的话题,正所谓民生无小事,一枝一叶总关情,尤其是在民企投资热情萎靡,就业市场动荡,收入极其不稳定的当下,物价一丝细微的变化都会被察觉,因为民以食为天,这关乎数以亿计个体的生存问题。
宏观层面来看,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.5%,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.3个百分点,环比由上月下降0.2%转为上涨0.5%,涨幅处于近年同期较高水平。这里面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0.4%,对CPI的贡献大概是0.24%,接近一半。另外鲜菜和蛋类价格环比分别上涨9.3%和3.7%。
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,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、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分别上涨4.0%和1.7%。
细化到各省看,31省份有30个物价上涨了,其中安徽涨幅最大,同比上涨1.1%,环比上涨0.7%,排在之后的是江西和湖南,CPI涨幅均为1.0%。值得一提的是,宁夏是7月份唯一一个CPI同比涨幅为负的省份。
微观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,逛一趟超市就能明白什么叫物价飙升:西红柿涨到了6块,黄瓜涨到了8块,豆角也涨到了七八块,花菜、西蓝花的价格甚至超过了10块。猪肉价格这两个月涨了20%以上,家门口超市的猪肉19元/斤,排骨卖到了38元/斤。昨天我妈买菜回来就开始唠叨,挑两根小点的排骨都要80多块钱,直呼吃不起肉了。
好在猪肉价格上涨的同时,牛羊肉价格有所下降,创近五年新低。这其实是肉类价格的互通效应,牛羊肉下跌会抑制猪肉继续上涨。
鲜菜水果价格为什么迎来飙涨?官方的解释是,过去一个多月全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干旱,再加上之前的洪水泛滥,导致蔬菜水果价格飞涨,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上涨的脚步会慢下来。
说实话,这种上涨已经切实的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,尤其是普通的工薪家庭每天的伙食费都要跟着上调,在工资不涨、就业环境恶化的当下,底层人群的生存成本边界线又被抬高了。
以前我们就说过,当房地产不涨的时候,其它物价可能就要开始上涨了,甚至连民生物质也不能例外,上半年热议的水电燃气等的上涨,已经证实了这一点,而且在此次涨价浪潮中,国有垄断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。
君不见,这年头连穷人三件套都开始涨价了,方便面涨了1块,榨菜涨了5毛,可乐也涨了5毛。
涨价的背后其实是经济刺激与消费低迷的博弈,有一句话大家可能不爱听,但却是事实,物价上涨虽然会增加人们的生活成本,但它也推动了企业利润的增长和市场的繁荣,这个客观规律,已经存在了几十年。
即经济的不景气会传导到各个领域,有些甚至是民生领域,传导的本质就是各种掏口袋,通俗点说就是,成本和债务一样,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,只能转嫁。
有一个逻辑很少有人说,那就是经济的发展、富人的财富积累都是来自于对穷人与中产阶层的剩余价值的剥削。坦白说,无论你的名义工资多高,当地物价水平一定会调节到让你付完房租、交通、餐饮以及必要的人际社交后钱包空空的状态。
有人可能会说,我可以不花钱,别傻了,这些都是必要支出,除非你真的跑进深山老林,从此与世隔绝。
所以我们看到,老百姓一直在降低消费,大家都在存钱,明知道存钱的利息已经低至历史级别了,甚至开始贬值了,也仍然要存,背后的逻辑其实是负通胀大环境下,开始出现资产荒了,很多大类资产都在降价,房子股票在降价,理财信托在暴雷……这几年你的钱存着不投资,等于被动增值,躺着就赢了。
那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?
消费是基于财富,消费低迷的本质是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,现阶段企业都卷不动的背景下,能有效快速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可能就剩下国家发福利了,这一点我们之前说过,可以是直接发钱,也可以是变相减轻主要消费人群的负担,比如降存量房贷利率、提高个税起征点等,不再赘述。
接下来我们重点聊聊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: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?为什么房价下跌,物价开始上涨,为什么人们的消费信心难以提振?
这要结合当下的宏观信贷和金融数据来看。
7月社融增加7708亿元,低于市场平均预期的10216亿,反映社会总需求依然不足,整体信心缺乏。
实体贷款减少767亿元,是2006年以来首次单月负增长,同比多减1131亿元。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减少5500亿元,同比多减1715亿元;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300亿元,同比少增1412亿元;企业票据融资增加5586亿元,同比多增1989亿元。
居民端,短期贷款减少2156亿元,同比多减821亿元。中长期贷款增加100亿元,同比多增772亿元。数据虽然是增加的,但纯粹是因为前值太低,而且和今年前7个月1.19万亿的总量相比,可以忽略不计。
这显然是一份很弱的数据,再一次说明居民贷款消费的意愿不强。
我们再来看另一组更重要的数据:7月底,M2存量超过300万亿,但M1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差值:7月M2增长6.27%,M1却由6月的-5.0%恶化到-6.6%,两者之差也达到了历史最阔的-12.9%。
以前的视频我们说过,M1反映的是现金以及企业活期存款,即企业与居民在日常生活经营留的活钱,如果这个数据连续负增长,说明企业、家庭都不贷款,也不花钱了。而M2-M1剪刀差持续扩大,说明市场上的人都在存钱,囤积收益更高的定期存款。
去年很多企业还是各种卷,今年则完全卷不动了,根本原因是越卷越没利润,最后干脆直接躺平了。
除此之外,企业还在遭遇各种外界压力,最近很多企业反应,地方大量出现罚没、倒查税、异地执法等现象,为过去几十年所罕见,1-7月全国非税收入2.4万亿,同比增长高达12%,严重影响营商环境和企业信心。
从信贷走向来看,我们一直在放水,为什么救市不成功,楼市股市双双疲软?一句话就可以解释,我们没有可以承接救市资金的载体。
一般而言需求(经济主体)来源于三个方面:居民、企业和政府。
居民和企业的需求是隐而不发,这主要受大环境影响,我们前面说过,那么政府投资为什么也不行了呢?今年上半年,我们的基建等固定投资远低于预期——过去惯用的地产投资失效基建顶上的路径为什么走不通了,我们现在为什么连凯恩斯主义(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,旨在通过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必要干预,来消除生产过剩与失业危机,实现充分就业)都消失了呢?
一方面地方财政也没钱,除了南方的几个少数核心城市,全国所有的地方经济,都高度依赖地方财政,今年前7个月,卖地收入同比下降22.3%,财政进一步承压;另一方面前些年上马的无效基建已经够多了,同时伴随着地方债务的不断攀升,今年前七个月地方共发行政府债券约4.2万亿元,其中将近一半用来“借新还旧”,缓解还债压力。
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.0%,增长的确是在增长,但是增长领域和大多数民众没有关系,他们感受不到。
以出口为例,细看出口的分项就会明白,总量的增长是靠汽车、造船、能源等几个支柱在支撑,其带动的就业并不明显,其它纺织、鞋衣服饰、小商品等增量微弱甚至是负增长,说明很多人并没有赚到钱,所以才会出现,宏观和微观之间感知不一样的情况存在。
理想的经济增长,应该受惠于占大头的劳动者的工作机会和工资,而不是只为少数人创造财富。
当然了,现实永远比理想残酷,因为劳动者天生是弱势群体,努力和勤奋不一定会换来一个好结果,宏观经济循环体系的顺序是劳动-资本-利润-工资-消费,这决定了劳动者在整个体系中始终是没有话语权的一方。
所以我们才会看到,当房地产和股市拉不起来的时候,无形之手开始通过推升物价的方式各种掏口袋,债务全民化。
就业市场持续动荡,收入上不去,叠加家庭财富不断缩水,会倒逼居民部门缩衣节食、降级消费,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二手经济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。
与消费降级一起出现的是智商升级、自我意识觉醒,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,一个比一个精打细算,从他们身上只能获得一点点理性的钱,想要获取高额利润,几乎不可能了。
真相就是这样,很多人还在认为是疫情的原因,现在看来并不是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
不过老话说得好,“食得咸鱼抵得渴”,有事解决就行,矛盾永远存在。
最后简单聊聊近期房地产的重大新闻:房屋养老金政策。很多人将此解读为变种的房产税,担心又要交钱,内心感到不安。
我理解大家的感受,人们关心眼前的事胜过未来,再加上政策基本要点没有说清楚,不免引人遐想。
从1999年开始,我们买新房时缴纳过一笔房屋维修基金,比例大概是2%,这笔钱在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前,由当地政府房管部门代管,存放在银行。总数大概是1万亿左右,使用率很低,90%处于休眠状态。
现在提出“房屋养老”一方面更多是在考虑如何有效使用这笔钱,另一方面很多老房子确实到需要修缮的地步了。
这里面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,全国有30%的房子是2000年之前建设的,即很多房子的房龄已经超过30年了,重新维护本就需要大量的资金,这部分资金的来源是个难题。
问题是这些需要维修的老房子都没有交过维修基金,也不可能旧事按照新办法执行,要求以前的业主补交维修基金,会引发巨大的抗议声浪。
于是就想出了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的法子,这其实和城乡居民医保类似,设立资金池,本质是互助共济。
接下来会不会把业主交的1万亿资金“统筹”起来,挖东墙补西墙,仍然需要观察,这才是大家担心的源头,拿新房的维修基金去修老房子,就像社保养老金“统筹”一样,大家真正担心的是,未来自己的小区需要维修时,会不会没钱了?
如果不这样做,那么钱从哪来呢?
目前公布的信息无可查阅,只说了房屋养老金分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,个人账户类似于之前的维修基金,公共账户的钱来源土地出让金、维修资金增值收益、财政补贴。
综上,我想说几点个人看法:1,长期以来,业主和开发商都有交房屋养老金,唯独政府没有真的支出,补齐政府部分才是当务之急;2,从官方的说辞来看,未来房屋养老金的大头可能要从卖地收入里拿,这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,因为现在地方财政紧缺,自身难保,连公务员都降薪甚至发不出工资了,让他们额外给房屋养老金拿钱,有点不现实;3,目前可以确定的是,起码现在个人不用多交钱。但未来用不用多交钱仍然存疑,一则目前缴纳的房屋维修基金,根本不够用。现存的超高层小区,十几年后就开始各种问题频出了,根本不用等到30年后再养老;二则从历史规律来看,一个费用一旦设立,可能会出现实际支付的压力转移,最后会转到谁身上就不好说了。全文完,既然看到这里了,如果觉得不错,随手点个赞吧
赞(9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