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转至网络]
大学生创业重出江湖。- 1 -
按照以往,还有一周,就是毕业大学生离校的最后期限,否则宿管阿姨就要敲门清空宿舍了。
我还记得当年,答辩一结束,很多找好工作租好房子的同学迫不及待地拎包跑路,学校哪比得上花花世界。
不过这几年不同,
学生们在疫情中度过了几乎整个大学生涯,还面临
毕业即失业地困境。
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史无前例的
1076万人,而一个月前来自官方地数据:
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仅为
23.6%。来自财新的数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,
16-24岁的青年失业率创下18.2%的历史新高。(内容来自视频,一字一字敲出)
16-24岁的青年人中,差不多每5个人就有1人失业,为什么会这么高呢?
首先我们要搞清楚,青年失业的主题是那些人?
看一个疫情之前的调查表,青年失业率的高峰,基本在每年的6-9月份,和大学生毕业时间高度吻合。
也就是说,
青年失业率主要就是大学生失业率疫情之后,青年的失业率,开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失业率,主要的原因有这几个
首先,年轻大学生的就业选择,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再看一个图表,服务业pmi就业情况,和青年失业率高度重合
说明服务业吸纳的主要是青年人就业,制造业反而招不到工
青年人宁可送外卖,也不进工厂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,这几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倾向于体制内
不是考研就是考公,很多人毕业考不上也不选择就业,而是待业继续考,直到考上为止
官方把这种现象叫做“慢就业”携程的数据显示,
今年慢就业的毕业生也达到了18.6%(个人觉得不准确)
这肯定会推高失业率
服务业受疫情影响,无法解决新就业
毕业生热衷考研,考公,不断推迟就业
所以就有了18.2%的青年失业率这么下去肯定是不行的,今年毕业生人数高达1076万,就是多年累积的结果
庞大的慢就业群体,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,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
解决青年就业不能靠体制内,最终还是要通过市场解决
当然这是经济结构的问题,短时间无法完全改善
目前只能靠国家出台保就业措施,帮助大学生们完成就业
实在不行还有“
灵活就业”,
先就业,再择业别的好像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
怎么办呢?教育部搞了一个“百日冲刺”,要求各高校至少为每一名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。有教育部督促在前,各地高校也使出浑身解数:
中传给用人单位写信,恳求用人单位多招聘中传的毕业生,中传唉,姿态也这么低了。
有人把大学生去农村“三支一扶”误解为鼓励大学生去农村,其实这个是每年都有的安排,没必要做过度解读,更不必在这个特定时间夸大渲染。
还有就是
鼓励大学生创业,我觉得这个有必要说一说。
- 2 -
为什么说创业好,你想啊,一个大学生创业,除了解决自己的就业,还能拉动其他人的就业,一石二鸟。我在网上看到几个版本:
有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,政府提供创业基金,我觉得这和今年就业难关系不大,基本是当地吸引人才的需要。
真正和大学生就业相关的鼓励创业是上海。说实话,我没想到会是上海,我心里认为能出台这个鼓励措施的不是北京就是杭州。
为什么?
北京搞过呀,
2014年开始的双创,时间过的好快,那时候我还在北京,手里没有个把项目都不好意思出门,
每个人嘴里都能蹦出千万或者上亿的数字,连创业大街上卖咖啡的都赚翻了。
杭州今年一直在搞啊,大学生创业就给10万,如果失败了政府还给兜底,
果然是
浙江,宁可睡地板,也要当老板的地方,创业氛围不是一般强。
但上海就没有什么创业氛围了。但偏偏出了创业政策上海是金融中心、高端制造中心,寸土寸金,除了国资就是外资,都是重资产,在拼多多之前,上海甚至都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互联网公司。
而且,现在让大学生创业,真的是,我说两点看法吧。
1、大学生其实不适合创业
我之前在媒体,现场去看过好几场大学生创业路演,说句实话,估计90%都是导师带着学生骗经费的,剩下的10%也经不起推敲。
有人喜欢拿美国举例子,车库创业啊,辍学创业啊,我觉得脱离了环境谈这些没有意义。
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,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就不错了,
创业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,要求未免有点过高。
2、环境不同了
7、8年前的双创,政策鼓励,资本加持,全国搞得热热闹闹,我说一句天时地利人和估计不过分,那么好的条件,到处都是钱,有几个创业成功的?
好像没有。
别说大学生了,成年人也不行。当年从北京回包邮区,我在高铁站打车,司机师傅谈吐不俗,就聊了起来,
原来他就是创业失败,两套房子抵出去了,最后老婆带着孩子离婚了,自己扛下了债务,现在靠开滴滴还债,他说工作十几年的积累全没了,后悔莫及。
现在这个环境,很多在商场拼杀几十年的老鸟都快活不下去,让还没进社会的雏儿去创业,有点不地道吧。一个最直接的问题:
钱从哪里来?政府的基金肯定不够,还得找父母,是不是又要掏空六个钱包呢?话说回来,就算也敢投钱创业,谁来消费呢?大家都不敢随便花钱了。- 3 -
当然,事情也要分开来看。
这几年,我们都看到年轻人对当老板的意见很大,动辄就要喊打喊杀。
我觉得不如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一次老板,看看是不是像他们说的那么容易。哪一个成功的企业不是九死一生过来的,即便是街边的小店,很多老板也是007,一年没几天休息。
别光看见人吃肉,没看到人挨打。如果在社会上挨了打之后,能够对老板和企业家,对社会经济有了重新的认识,那么也是善莫大焉,而不是像现在这样,都是张嘴的人去骂做事的人。
最后一句话:
轻易不创业,创业不借钱。
赞(86)